新闻

公告

News bulletin

【楚天金报】骨干专科各怀绝技 手术过程实时监控 立足高起点迈进新外科时代 ——探访武汉市第一医院新外科大楼

发布者:管理员 时间:2015-03-13 浏览量:661

     楚天金报讯 图为:武汉市第一医院外立面效果图

  图为:一体化手术室具有系统集成、数据管理档案化、远程医疗三大功能  图为:世界最先进的西门子炫速双源CT,为受检者带来更加安全的“绿色”CT成像


  □文/本报记者胡彩丽 通讯员谢沛霖 喻锎 杨敬慈 徐若云 图/本报记者刘蔚丹


   检验科内,一条全自动化的生化免疫检验流水线,一小时就能完成10600个检测项目,堪称检验设备中的“高铁”;在放射科里,与世界顶级医院同步的CT设备——西门子炫速双源CT,只要1/4心跳时间就可完成心脏扫描;在手术室外,“手术质量总监”随时拿起手机,手术室内的一举一动就可尽收眼底……这不是哪个高科技产业园内的场景,而是武汉市第一医院新外科大楼内的“新板眼”。

   近日,该外科大楼投入使用。这个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20层楼高、拥有1066张床位的新大楼,究竟能给患者就医带来哪些便捷和变化?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硬件智能化

  让患者更省事省心


   电影《超能陆战队》里的智能机器人健康助手“大白”让人过目难忘。而一医院大楼内,其实已遍布各种形式的“大白”。

   “哎呀,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拿到检验结果!”昨日,36岁的张女士在外科大楼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和肝功能时惊呼道:“我还记得,以前需要抽两管血,这次化验员只抽了一管就说够了。”

   这是因为,全省最大的生化免疫检验流水线之一已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外科大楼检验科落户。其中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堪称检验设备中的“高铁”,每小时处理能力高达10600个检测项目,其不仅速度快,还可节省血浆,让检验完成了标准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新飞跃,检测准确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记者看到,只要检验员将一个贴着患者信息条码的试管放进入口,仪器就会自动读取条码,随着传输带移动,自动完成各项分析过程,到出口时检测报告就出来了。整个检验室,只需要一两个人监控检测的过程即可。

   做CT检查时,患者最担心的就是辐射损伤。可是,新外科大楼放射科引进的这台世界最先进的西门子炫速双源CT,在扫描心脏时,只要1/4心跳时间,也就是说,0.25秒内,不到一眨眼的功夫,心脏检查就做完了,比常规CT要快20倍以上。并且,该款设备先进的低剂量技术,使其扫描剂量比常规CT降低95%以上,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可谓“绿色CT”,而且还实现了全器官灌注成像、关节运动成像等四维功能成像。

   患者最关注的,莫过于手术质量。“手术质量的掌控,其实就是对手术中所有操作细节的控制。为此,我们将利用智能化的视教室,实现对手术所有环节的监控。”谈及此事时,武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国华称,届时他将作为手术质量总监,随时随地在手机上查看手术室内的情景。

   新大楼有22间手术室,如何能监控到位?据介绍,每间手术室都会根据不同专业和疾病,配备个性化设备。而每间手术室都有监控存储高新图像视频装置,并对接医院信息系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实施手术的远程教学,也能让院长在手机上就能实时查看到任何一间手术内的主刀医生是谁,手术过程是否顺利,周围医生配合度究竟怎样,以此来让每台手术都达到质量认证所要求的标准。


  技术微创化

  “毫厘必究”缩小手术伤口


   最牛的硬件,也需要配合最牛的技术,才能够更快更好地扫除疾病。记者了解到,本次入驻新大楼的科室,都是骨干专科,各有绝技。

  甲乳外科 目前,女性甲状腺、乳腺疾病日益增多。该科可进行乳腺癌保乳根治手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等,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切口创伤,维护女性外在与内在美;甲状腺手术也已采用微创小切口,来替代原来传统的颈部“自刎式切口”,实行全腔镜手术和小切口腔镜辅助手术。

   心胸血管外科 患者小林在一次斗殴中被人用刀捅伤胸部,这在过去,至少要躺个十天半个月。而武汉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医生为他实施了紧急微创手术,利用胸腔镜操作器械从刺破肺的刀口伸进去,把里面的血吸尽,把气体排出来,将肺修补好。只要6天,小林就康复出院了。

   胃肠外科 该科对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治疗已经实现规模化,70%的大肠肿瘤、50%的胃癌都可以用腹腔镜做。除了切口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等优点,腔镜的放大和显微功能,还能让医生看得更清晰,让手术变得更加精准。

   泌尿外科 前来该科就诊的结石患者,95%以上都避免了“开刀”,这得益于该科率先开展逆行输尿管软镜硬镜碎石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腹腔镜肾余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等微创手术。过去肾结石手术属于开放手术,腰部伤口10厘米以上。

   肝胆外科 该科以手术精细而出名,医生在手术中,对仅有1-2毫米粗细的胆管进行整形缝合,就像绣花一样,确保精细的胆管缝合在一起后还能正常工作。

   骨科 老人最容易因为骨质疏松而导致脊柱骨折,针对这种多发病、常见病,一医院采用了一种叫做PKP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手术伤口只有针孔大小,术后甚至都不用缝合,也不用换药。不少患者当晚就可下床活动,一周后就能出院。

   神经外科 该科的“尖板眼”,是用神经介入栓塞术取代以往的开颅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据介绍,栓塞术只需在股动脉上扎一个针眼,通过微导管将微弹簧圈送至动脉瘤,把动脉瘤填满,这样瘤体就不会再破裂,从而解除“生命警报”。


  服务人性化

  特制棉裤温暖患者心


   42岁的魏先生因左小腿摔骨折而住院,在打了重重的石膏后,魏先生犯难了:冰凉的石膏将腿冻得受不了,又没有一条裤子能穿得上。正在这时,护士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给魏先生送来了一条特制的棉裤:只有上下两片,侧面用带子一系就行。魏先生感激涕零,一问才知道,其实这是骨科护士们的小发明。

   在胃肠外科,医护人员自制了一种多功能腹带,内装中药,通过透皮吸收的原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胃肠功能。

   在妇产科,医护人员琢磨着复原了古代的八段锦(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保健功法),由责任组长带领患者每天下午做,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的各个科室,这种为病人服务的做法层出不穷,其中还有很多小发明获得了专利权。比如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发明的多功能拐杖、多功能婴儿抱袋、骨牵引治疗套,以及中医科的中医治疗车、艾灸盒等。

   在肝胆外科,患者术后6-8小时才能进食。当患者饿得饥肠辘辘,而家属又来不及准备食物时,就有护士送来一碗暖暖的“爱心粥”。

   虽然只是点滴小事,却在周到细致的服务中,温暖了患者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