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公告

News bulletin

【湖北日报】中医薛莎:常怀恻隐之心 精诚服务患者

发布者:宣传科 时间:2019-07-22 浏览量:795

m_hbrb20190715PingLun_3.jpg

薛莎严谨治学,传承中医文化

 

m_hbrb20190715PingLun_4.jpg

对待病人薛莎笑容可亲,无比耐心

  

她是患者眼中的名中医,仁心仁术解除患者病痛;是医院中医发展的带头人,开拓创新,打造出一批特色技术项目,成为患者口中知名的中医品牌。她就是武汉市一医院中医部主任薛莎,其在37年的中医医疗、科研教学中,常怀“大慈恻隐之心”,厚德怀仁,勤修医术,精诚服务每一位患者,也将国之瑰宝中医发扬传承。

    医风:志必恭谦 举止和柔

    6月19日,在武汉市一医院中医门诊,中医部主任薛莎的门诊里三层外三层,围满男女老少各色患者,有慕名而来的,也有老患者。“这药您煎的时候注意不要粘锅”“回去把药放在冰箱,是冷藏,不要冷冻”······薛沙语调温雅,事无巨细,无比耐心。


    诊疗耐心,态度和蔼,几乎所有接触过薛莎的病人都会这样评价。家住武胜路的冯婆婆今年已75岁高龄,因腹痛、口干舌燥、体重持续下降,慕名找到薛莎。由于病情复杂,薛莎问诊尤为仔细,偏偏冯婆婆耳背,薛莎几乎每句话都要重复两三遍以上,直到冯婆婆听清楚为止。在薛莎的治疗下,冯婆婆仅用四副药后肚痛消失、口干缓解。


    6月19日,一位胃痛患者杨先生前来就诊,却迟迟不愿做检查明确病因。薛莎反复解释病理,又苦口婆心劝说不明确病因无法对症治疗,杨先生才勉强做了检查。结果出来后,薛莎开出方子,杨先生又疑惑地问:吃了到底有用没。薛莎耐心地解释,通常7天到14天可以见效,但中药见效不如西药快。杨先生又提出让薛莎开西药。薛莎坦率地说,西药并非自己特长,建议患者去消化内科再诊疗。杨先生开始激动地说,此前在某大型医院治疗,反复检查人也受罪,钱也花了,治疗好几天都不见效。薛莎再次解释病情,宽慰杨先生先吃中药试试,并承诺吃一周无效后可以直接再来看。杨先生这才满意地离开。


    “这位病人一进门就抱着对医生怀疑的态度,如果我不耐烦,势必会激化矛盾,很多医患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事后薛莎说。在薛莎眼中,医生要会察言观色,敏锐地捕捉患者的情绪,病人哪怕带着怨气来,医生也要耐心温和。因为中医认为“情志致病”,中医化解了患者的怨气,就是治病救人。诊疗水平不够可以历练,忽视患者感受是薛莎无法容忍的。


    薛莎是在疑难杂症及脾胃病代谢性疾病、铅中毒疾病的纯中医治疗上有较深入的研究。慕名而来找她看病的人特别多。同事看她顾不上吃饭,帮她将凉了的饭菜用微波炉热好,但是还没等薛莎吃上两口,又有病人找来。薛莎只有放下碗筷,再次为病人把脉就诊。一顿午饭也就热了凉,凉了热,数次才能吃完。有同事劝说,吃完饭再看吧。薛莎却说,人生病都很着急,病人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让病人因为等我而继续着急。

 

    医德: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

    “质量第一,病人至上”,是薛莎在中医部树立的对待每一位患者的宗旨。在这一宗旨的激励下,中医部从细微处着手,让“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扎根在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心中。在精诚服务每一位患者的工作中,薛莎坚持“凡为医道,必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她自己首先做到。
    在中医部,薛莎的一次诊疗广为人知。2008年盛夏,一位下岗女工患了胆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胆囊已经肿大,病情危重。但该女工说她经济上很困难,打针消炎的费用太高,她无法支付,希望用中药治疗。该院的西医同仁介绍该女工找薛莎。该女工来到了中医部,无奈地对薛莎说,自己只有这些钱,无论死活都交给薛莎治疗了。


    面对病人求助的目光和深深的信任,薛莎明知道用药的风险,却不忍心将她拒之门外,她知道一旦病人离开医院,就会胆囊穿孔,她决定冒险一试。薛莎反复辩证,然后组方用药,三副药下去,病人腹痛缓解,血常规中的白细胞下降。再三副药,白细胞恢复正常,复查胆囊B超,胆囊大小恢复正常。六副中药才六七十元钱。薛莎继续用中药调理一周,指导饮食起居的养护,随访了一年,该女工未复发胆囊炎。


    回首当年,薛莎直言当时确是冒险一试,如今用药更为谨慎,会和西医联合治疗。不过,医者父母心,医治好患者的疾病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患者经过医生的治疗,重燃生命火花,我就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康复患者离开医院时的微笑,就是对我们辛勤劳动最好的回报”。


    每个医生都有对自己职业的理解,薛莎认为,中医不光是治病,还要“治人”,即对病人给予充足的人文关怀。一个13岁的小女孩,有癫痫病,经过薛莎的治疗,疾病控制了两年多没发作。在治疗过程中,薛莎发现小女孩很自卑,每次用中药的同时,她对这个女孩很关心,多次进行心理疏导,如今这个女孩重返了学校,心态阳光。


    2010年5月的一天中午,忙碌的薛莎正准备吃午饭。当她路过门诊大厅时,突然发现一位老大爷脸色苍白,表情痛苦。职业的敏感让薛莎感觉到老大爷病情需要及时救治。于是,她顾不上吃饭,迎上前仔细地询问老大爷哪儿不舒服。当得知老大爷胸闷、头昏、浑身乏力,站立困难时薛莎更是意识到严重性。她立即将患者送到急诊科,并为患者挂号安排就诊。当发现患者随身未带钱时,薛莎又掏出衣袋里所有的钱放到患者的手上,又通知患者家属,然后才放心地离开。
    薛莎说,医生除了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所谓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心。

 

    医愿:悬壶济世 大爱无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982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的薛莎,长期在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7年的从医经历,使她对中医临床与中医理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热爱。在薛莎的心里,做强做大中医重点专科,切实搞好中医管理,全面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才是将中医发扬光大,悬壶济世。
    自2002年武汉市一医院成立中医部以来,薛莎带领她的团队开展中医药研究与探索。经过数多年的努力,中医部造就了一批拳头专业科室,研究出了一批特色技术项目,如中药药浴治疗风湿疾病、中药煎药治疗下肢血管病、艾灸、推拿治疗颈椎及腰椎疼痛等,都有良好的疗效,在患者群中颇有口碑。此外,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中医针灸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各科室名医荟萃,依托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强大技术优势,中医部在不断发展壮大。


    薛莎清楚地知道,中医的优势正体现在整体调节人体功能失衡状态,以及未病养生的预防思想,辨证求本的诊断方法,发掘正气潜能、自组织自调节的治疗原则上。中医医学是一种中正平和、大生态的综合医学。薛莎认为,中医治未病,中医部的医护人员既要给患者治病,也要告诉群众如何预防疾病,让人民大众尽量不生病、少生病,把“大医精诚”理念落实在医疗服务流程中,让患者亲身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作为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继承人,薛莎更清楚中医传承的重要性,一直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讲授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她严谨治学,率先垂范。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科研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赵雷教授在读大二时曾向薛莎申请去武汉市第一医院病房实习,但被薛莎拒绝。当时赵雷十分不解,多年以后,赵雷在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工作,也要分管病房,才理解薛莎的做法:“大二的学生医学知识实在有限,病房情况复杂,薛主任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病人负责的考虑。”薛莎说,她希望中医学生能在门诊接触到更多的病人,从基本的望闻问切学起,打下扎实的中医基础,传承中医文化。


    心怀传承中医的理想,薛莎的临床、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在疑难杂病的治疗上,运用中药得心应手,缩短了患者在重症病房的治疗时间;招收硕士研究生26人,并为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指导老师,带徒2名,他们毕业后成为各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师承全国名医管竞环30年,带领中医病房团队先后成功创建两个湖北省中医重点专科。


    面对这些成绩,薛莎淡然地说,成绩属于过去,我更看重的是未来。我们要不负每一天,不负医生使命,对得起党多年来对我的培养,一辈子做一名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