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News bulletin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
“做一家有温度的医院” |
本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谢沛霖 喻锎 徐若云
中西医结合30周年
1927年7月,武汉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汉口市立医院挂牌应诊;1949年5月,医院命名为武汉市第一医院;1986年,正式挂牌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6年8月,挂牌成为华科大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第四临床学院。
中西医结合30周年,与其说是一场庆典,不如说是一次总结、探索与反思:怎样让前来就医的病人,进一步体验到更好更贴心的服务?
于是,在全市率先推出“晨光门诊”,医护人员提前上班,方便患者错峰看病;首创看病会员制,会员享受优先住院、预约专家号等实在好处;启动“高位嫁接”项目,引进一批国家级专家,市民看病无需多掏一分钱;建立以病人诊疗需要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开通脑卒中、创伤、产科、胸痛四个急救绿色通道;12个科室试点推出精细化服务和96项便民惠民举措,探索“互联网+医疗”,打造线上全流程平台……这些创举的标准只有一个:患者需求至上。
“医院是很特别的机构,面对的是人。我希望医护人员不能仅仅将注意力聚焦在疾病和患病器官上,而应在诊疗的过程中,关注病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让病人得到尊重,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作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掌舵人”,院长张红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家有温度的医院”。
处方是大是小,以患者利益为先
在武汉,一遇到皮肤病,市民首先想到的就是市一医院。放眼国内,该院皮肤科也是声名远扬。在市属医院中,该院皮肤科率先跻身“国家队”,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皮肤科“四强”之一,主任段逸群功不可没。
“一个好医生应该是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尽量为患者节约。可用可不用的药就不用,疗效相同的药则选择便宜的。”门诊中,段逸群经常给病人开“保鲜膜敷药治皲裂”、“淀粉浴止皮肤瘙痒”、“色拉油润唇”等这样不花钱的“处方”。在他的带领下,科里医生开“小处方”蔚然成风。
他向武汉晚报记者坦言,处方是大是小,都以患者的利益为先。开小处方,一方面是因为医院一直倡导要减轻患者负担;另一方面,医院有很多疗效很好的自制药,这些药价格低廉,客观上也减轻了患者负担。
这样的点滴温暖在皮肤科随处可见,为了缓解患者看专家号难,科里特意增加了专家门诊,开设了皮肤科夜诊;为物理治疗的患者准备毛毯,避免大面积暴露受凉;为足部冷疗的病人准备搁脚架,让患者治疗时更加舒适……过硬的技术加上优质的暖心服务,获得市民们的广泛认同,皮肤科门诊量直线上升,2015年达到94万人次。
CCU护士陪老人读书
始终把爱护病人放在第一位
从2005年创建湖北省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开始,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用了不到3年时间,拥有了全省一流的内镜诊疗中心。2012年科室发展实现了“三级跳”,一跃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脾胃病重点专科。
来自汉川63岁的张爹爹上腹反复胀痛不适,当地诊断为息肉,听说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可以不用开刀就能把这个“小疙瘩”给切了,且花费不多,他丢下手里的农活独自一人来到武汉。赶到医院时,已经是晚上7点,值班医生将他收治入院。
晚上9点的主任办公室里,时昭红抬头看了看钟,多年来她已经养成夜间查房习惯。站在张爹爹病床前,时昭红细心询问了病史。“您老有没有心脏不好啊?”“没有啊,我这是头一次看病呢,胸口有点闷得慌。”时昭红俯下身体为张爹爹检查,怀疑张爹爹突发心梗,赶忙让医生联系心电图室。心电图结果出来了: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结果证实了时昭红的诊断,张爹爹立即被转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得知老人只预付了400元住院费,时昭红悄悄地帮张爹爹垫上了1000块住院费。
时昭红深谙“医德比医术更重要”,他们成立独立抢救病房,为急危重症患者争取抢救时间;形成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动力检测中心、肝病治疗中心和脾胃外治中心“四位一体”诊疗模式,内镜介入的诊断与治疗达省内先进水平。他们不仅紧盯疑难杂症,还对西药常见多发而疗效差和反复发作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便秘、反流性食管炎、消化功能紊乱等常见多发胃肠病,结合针刺、艾灸、熏药、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二十余种中医外治疗法多管齐下,显著的疗效得到患者赞誉。
婴儿母亲急诊手术,妇科护士长用注射器为婴儿喂奶
武汉三成腹透病人被“圈粉”
每年专家门诊量4万余人次,年收治病人2500余人次,去年透析量6.7万余台次……肾病科秉承百年历史的中西医结合特色,在慢性肾衰竭、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等方面颇有建树。
主任熊飞透露,70年代采用中药养阴合剂联合强的松、环磷酰胺治疗肾病综合征,80年代开展川芎嗪静脉注射治疗肾小球性血尿,90年代推出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炎和慢性肾衰的研究均为全国首创,21世纪为慢性肾衰竭等多种肾脏疾病制定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疗效居国内领先。
作为国家级重点专科,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内科经过30多年努力,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血液透析规模和水平均居于全国先进行列,拥有中南六省规模最大的血透中心;建成全省最大的腹膜透析中心,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在全国领先。
他们为每一位腹透病人建立病历档案并定期随访;根据病人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透析方案,调整透析方式。出院后,专职医护人员还会通过门诊随访、电话随访、家访等形式,检查透析情况,继续给予帮助和建议。他们开通手机热线方便患者联系,为市区和近郊患者提供上门送药。
贴心服务换来病人紧紧追随。目前,腹透中心固定随访病人400人,武汉三成腹透病人被他们“圈粉”,长期生存质量居国内先进。
心灵卡片架起 医患沟通“连心桥”
作为国家级重点专科的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专科,同时它还是武汉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专科护士(老年、助产、血液净化、重症、糖尿病、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好的治疗从来都离不开优质护理服务。武汉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科室的护理服务,可谓“体贴入微”。
年过七旬的陈老先生中风,到神经外科抢救,因气管插管无法用语言表达。贴心的护士们制作了“心灵卡片”,卡片上图文并茂,表达了患者各种需求,如“我渴了”、“大便,请帮助”等等,卡片上挂着小铃铛。一旦有需要,患者只要拉拉床头的小铃铛,护士们马上就来了。
各科室医护人员开动脑筋,结合自身特点,多次开展优质服务竞赛。骨科护士们发明了特制的棉裤,上下两片,侧面用带子一系就行,方便打了石膏的患者穿戴;在胃肠外科,医护人员自制的多功能腹带,内装中药,通过透皮吸收的原理帮患者尽快恢复胃肠功能;肝胆外科为术后患者免费提供的“爱心粥”……
护理部主任王莉认为:“护理工作中仅有微笑和体贴入微的关怀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优质护理标准还需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护航”。截止今年,护理部主持完成省、市级护理科研成果及结题28项,出版专著21部,申请护理专利16项,共发表各类论文1000余篇。
“护患健康俱乐部”一直以来是该院护理工作的一个特色,15个专科的护患小组搭建了一个护患交流的大平台,近千名患者学习了健康保健知识,建立了快乐和友谊,医护工作者收获了患者的信任和认可。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架起一座医患沟通的连心桥,温暖了患者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