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News bulletin
凌家艳
柯于鹤
张红芬
陈娅莉
本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喻锎
武汉市第一医院
始建于1927年的武汉市第一医院,是武汉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现有职工3100人,其中在职党员有824名。2013年至今,受到上级嘉奖的先进团体54余次,先进个人百余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市“五一”劳动奖状,省市“三八”红旗集体,省市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
穿过近百年风云,医院始终坚持公益性方向,以病人为中心,为满足市民的就医需求,不断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各科室医护人员,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护士们制作“心灵卡片”,及时提供周到贴心的服务,在医患之间架起一座座沟通的“连心桥”。
每次复诊病人都要绕道去看她
来看中医的大多是老龄患者,中医病房副主任凌家艳和很多人都成了忘年交。
83岁的张爹爹因腰椎病住院,老人患有多年的高血压和冠心病。有天查房时,凌家艳无意中听到老人一直嘟囔着“奇怪!”详细询问得知,张爹爹隔段时间夜里就会全身发冷,到了白天又恢复正常,一个月有那么一两次。
凌家艳仔细观察爹爹的脸:略微有点浮肿。很可能是甲减,检查证实了她的猜测。经系统治疗后,张爹爹症状明显缓解,老人像是似换了个人,话也多了。
过了几天,凌家艳发现张爹爹的血压突然又蹿高了,脸色也不好,便坐在床边与他攀谈起来。原来,爹爹和子女闹了矛盾。背着张爹爹,凌家艳三番五次找到了他的子女,劝慰他们顺着老人脾气来,儿女们被打动了。张爹爹看到孩子们言听计从,安下心来配合治疗,血压很快控制平稳。张爹爹康复出院后,每次来复诊开药的时候,都要专门绕到凌家艳那里去坐一坐聊一聊。像这样的“老朋友”,凌家艳交了很多。在她看来,治病不光是治疗疾病,更要全面综合的调理,从心理和生理上一起解决患者的痛苦。
全镇村民没有不认识他的
在心血管内科的同事眼里,柯于鹤就像一名“战士”——平常时期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不管是抗击“非典”的危险一线,还是支援分院每天来回5小时路程,只要有需要,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前往。2014年4月,市卫计委支援神农架林区中医院,急需一名心血管科医生。主任郑琼莉找他谈话时,柯于鹤一口就应承了下来。回家后妻子责备他为什么不先商量,“当时没想这么多,只是觉得工作有需要。”他笑呵呵地安慰妻子,“林区空气好,还可以免费洗肺。”刚到木鱼镇不久,柯于鹤就接到出诊通知,要到神农顶去接一位病情严重的患者。崎岖山路一个又一个的急转弯,从来不晕车的柯于鹤也忍不住头昏欲吐。见到病人后,他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立即为病人施治。一周后,患者顺利出院。
在木鱼镇,没有几个村民不认识柯于鹤的,就连附近松柏镇也有“粉丝”慕名而来。“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一辈子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在柯于鹤看来,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挽救病人的生命,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安慰。
家属都不愿干的脏活她亲自做
“造口”是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体正常的排泄通道被切除,医生在其腹部左侧或右侧开个口,让排泄物通过这个造口排出体外,患者出院后需要在造口处粘贴一个袋子来装排泄物,医学上称之为“造口人”。“如何使用造口袋?”“造口病人应注意什么?”“造口病人心理障碍怎么改善?”……工作中,胃肠外科二病区护士长张红芬经常被病人问及各种问题。上学时没有学过这方面知识,她查文献找资料,到大医院悄悄参观,向其他医院专科护士请教,一点点收集。
她专门前往广州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学习,成为医院第一位获得国际造口治疗师证书的专科护士。她创办了医院第一届造口人联谊会,组建了第一个“造口人”俱乐部。她主持的“造口门诊”开诊,成为武汉首家从周一到周五全天都有专科护士坐诊的“造口人门诊”。
家属们都不愿做的清理造口大便,她每次都是亲自清理:细心观察,不厌其烦地扩肛,帮忙更换造口袋……同事们看在眼里,病人和家属们记在心里。每当病人们满病区找张红芬而不是找医生时,同事们都为她感到骄傲。70多岁的游爹爹2014年做了肠造口手术,家人工作忙无暇照顾他,张红芬为了让年迈的老人少跑路,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他更换造口袋。之后老人住进了养老院,张红芬便“跟”到了养老院,每次更换造口袋的时间她比老人记得还清楚。每次临走前她都会将需要的造口袋一一裁剪好,以防老人急用。两年多来,游爹爹没有出现过一次造口的并发症。游爹爹把别人送给他的糖果饮料都攒着留给张红芬。在游爹爹眼里,张红芬就是自己的亲闺女。
新生命和贫困孩子的“好妈妈”
分娩是一段充满未知变化的旅程,为增强准妈妈们的顺产信心,产科产房副护士长陈娅莉时常搀扶着产妇在待产室走动,不停安慰鼓励;每次看到精疲力竭想要放弃的准妈妈,她会守在旁边指导打气,羊水洗面、鲜血染衣是经常的事。
在产房,她是守护新妈妈的助产士;生活中,她更是贫困孩子的“好妈妈”。2013年6月,在江夏区乌龙泉镇小学,陈娅莉听支教老师提到一位贫困家庭的孩子:年仅6岁的吴欣慧,父母均是弱智,小姑娘从小就跟着70多岁的外公外婆,全家仅靠低保维持。
陈娅莉跟着班主任来到吴欣慧家,一张蜡黄的小脸,露着胆怯的目光,瘦小的女孩趿着大人的鞋躲在外婆身后,屋里只有一张破旧的木板床。从女孩家出来,陈娅莉立即决定长期帮扶她。
“如果我能像其他的同学一样,在六一有爸爸妈妈来观看我的汇报演出,还能牵着妈妈的手在校园里走,该多么的幸福啊。”去年5月,陈娅莉收到吴欣慧老师寄来的日记。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她和丈夫买了新衣服和礼物,请假专程赶去。“我武汉的爸爸妈妈来了。你们瞧,妈妈还给我买了新裙子……”吴欣慧牵着“妈妈”陈娅莉的手不停地向同学们炫耀。三年如一日的爱心守护,让吴欣慧感受到了满满的母爱。陈娅莉同志的爱心精神也感召着产科的同事们,在产科主任贺漪的带领下,科里的4名医生到云南普洱江城县牛洛河小学为他们成立爱心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