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公告

News bulletin

铁肩担重任 仁心铸真功

发布者:管理员 时间:2014-08-07 浏览量:433

1993年,他因母亲身体欠佳,虽高考数学满分、逻辑思维极强,但毅然放弃清华北大,踏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校园,选择临床医学,走上从医之路。

一年后,他不拘一格,敢于对死记硬背枯燥的医学学习说“不”,由7年制转读5年制。2000年,在熟识各种常见病后,为见到更多的疾病、磨练技术救治更多的患者,他又决然地离开武汉市商业职工医院,来到民营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从稳定的大内科医生“转型”为大多数人不愿当、责任风险重大的重症医学科(ICU)大夫。

2008年,为能彻底征服包罗万象、复杂万千的重症医学科领域,他又再次选择“回归”综合性医院,放弃能担任专科医院科主任的机会,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成为该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普通医生。

然而,仅不到一年,这位果敢刚毅的年轻医生,已成为全国最大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科主任,范学朋,铁肩担重任,仁心铸真功。

一场主动请缨的手术,勇于挑战,不放弃一丝希望

“只要有一厘一毫的希望,我们都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最神圣的天职。”他总是如此要求着自己和科室的医务人员,并忠实地执行着。

初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那一年,一位心脏手术患者在手术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生命体征非常不稳定,导致迟迟不能关闭胸腔,请部、省属几家大医院专家会诊后,会诊意见都建议家属放弃,医院也做好了医疗纠纷的准备。

那天正是范学朋作为骨干医生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后上班的第一天,尽管专家的会诊意见非常明确,主刀的德国专家也束手无策,还请远在德国的母亲和自己一起为患者祈祷,但他仍然不想放弃。他找到院长主动请缨:“我一定能把他救活!”

接下来的半个月,手术室“变”成了病房,他秉着一份“不放弃,坚持到最后”的信念,开始了不分昼夜的救治。病人躺在手术台上,他就睡在手术室地上。在此期间,岳母去世周年祭日时,妻子曾要求其回家看看,他却只打电话向妻子及亲属释了具体情况,并安排好家里的事,选择继续留守在病人床旁。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14天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顺利离开手术室,并能下地走路。他不只是拯救了一条生命,更是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赢得了单位和同行的重视,尔后经严格考核和考察,抛开他时仅32岁的年龄、本科学历及主治医师的情况,医院惜才爱才,破格提拔他为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数月后,患者专程前来拜谢他的救命之恩,他却说:“你感谢我,但我更感谢你!因为你让我拥有了更大的平台,让我有更多机会去救治更多的病人。”但直到现在,他仍对妻子及亲属感到非常内疚并默默承受着家人的责备。

注重临床思维能力,找准定位,闯出一片新天地

他这么年轻能行吗?危重医学科的出路在哪里?…… 一个个担心的疑问,一个个关注的目光,在他成为重症医学科主任的一刹那,不经意间于许多人心中萌生。

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那时,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历时数年孕育,刚刚顺应现代化医学的发展潮流破“茧”而生。但短短两年间,在他的带领下,重症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却紧紧拧成一股绳,刻苦钻研,精湛技艺,让许多危重疾病患者“绝处逢生”。

5年后,重症医学科业务总量从800万大跨越到3600万,先进技术开展应有尽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危重疾病救治平台。而这种可喜局面的取得,离不开该科全体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精神,更倾注着范学朋的全部心血。

除了认真履行科主任的日常工作外,范学朋每天都亲自带领医护人员查房,并制定每个患者的诊疗计划;他是医院的“救火队员”,其他科室危重疑难请求会诊,不管再忙再累,他都立即赶到,他始终牢记“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心中永远装着病人和病情。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思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未来,通过仔细分析行业现状和医院自身情况,他自知所带领的科室起步晚,涉及面又广,他决心吸取“田忌赛马”的理念精华,在他院强势学科上努力跟上,在他院弱势领域进行深挖突破,努力做到最强。

2010年5月某日凌晨12时,一位88岁高龄的患者因为消化道大出血收入重症监护室,刚好范学朋打电话向值班医生了解科室病人情况,当听说患者出血量很大时,他立即决定联系消化内科行急诊床旁胃镜止血。但行胃镜检查的医护人员都是女性,家离医院又较远,于是他自费坐出租车一一将她们接到医院。凌晨3点,患者出血被止住后,他又再将各位女士一一送回家。

但快天亮时回家后,他仍没有停止工作,他据此认真思索,结合对科室现状的准确定位和分析,由死亡率与营养不良直接相关想到,肠道营养不仅能迅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更是保护肠道粘膜的屏障,能减少肠道内细菌向血液内的移位,从而减少肠源性感染机会,但这需要严格预防返流误吸等并发症,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和更多付出。

很快,他找到了重症医学科发展新的突破口——肠内营养治疗,并带领他的团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科室承担了“动脉血乳酸对肠内营养开始时间的指导作用研究(黎介寿院士肠道屏障基金)”等省级自然科研项目,是湖北省第一个获得黎介寿院士肠道屏障基金专科,是湖北省全省第一个配备胃镜的重症医学科,并成为湖北省肠内营养示范中心。

6年仅3起纠纷,做好“3个理解”,支持前说“3句话”

多少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的事例,平常般随时光划过他的生命,他用行动演绎着“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真谛。为了让危重患者早日摆脱病魔痛苦,他要求全科所有医务人员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好一切医疗抢救措施,尽可能掌握详尽的病情。

曾有其他科室医疗纠纷的一位家属,找到医务处要求高额赔偿,医务处请来了救治过该患者的范学朋,家属一见到他,不仅不再吵闹冲天,还非常客气地对医务处工作人员说:“这样吧,范主任说多少,我二话不还价!”更让人惊讶的是,重症医学科成立6年来,仅出现过3起医疗纠纷,总赔付额竟不到10万元,是他们科室技术精湛得超越全球吗?是范学朋会“砍价”吗?

都不是!是在范学朋救治患者时,他总是会给家属“3个理解”:理解疾病,理解家属心情,理解医者身份。

他认为,医生首先要去思考理解疾病,并在术前多花10分钟,用“画图”等直观的方法,努力让家属也理解疾病,让他们知晓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未来面临的状况,心理对预后有所准备。

其次,医生要理解家属的心情。家属情绪激动多因担心患者产生,这时,医生应能沉得住气,受得了委屈,扛得住压力,冒得起风险,第一时间,全身心投入救治中去。

最重要的是,医生还要能深刻理解“医者身份”。医学是理性的,但人是有情感的,当家属徘徊在患者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候,医生除应帮助家属理性分析外,更需换位考虑,鼓励家属做出正确选择。无论是选择尽力回天,还是选择放之安静离去,医生都应以“人的身份”去引导普通家属。

危重疾病诊疗领域临床经验丰富的他,最大心愿就是把自己积累的这些技术和理念财富传递给身边的医务人员。查房时,他常常结合患者病情讲解分析诊治各种危重疾病的要领,诊疗操作中手把手传教,注重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每当年轻医生作诊疗操作时,他放手却不放眼,常常在关键处进行指导帮助,使他们快速领悟,心中有底。

每当其他医生遇到难处来找他时,他都只说“3句话”:

1.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得好?

2.你需要我怎样支持你?

3.给你一个目标。

正是这“3个理解”和“3句话”,让他所带领的科室迅速成长为一个做事干练、医术精炼,全体拧成一股绳的精英团队。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从单科到综合,逐步枝繁叶茂,多次被医院评为年度考核先进集体,2012年和省部级医院同台竞技,参加急救职业技能大赛,获得武汉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淡泊宁静,敬业乐群。范学朋很喜欢当年侯宝林相声里的一句话:“你喜欢名演员还是喜欢好演员?”他由此想到,患者是需要名医生还是需要好医生?他从患者那里知道,答案是后者。而他,也一直为能做一个好医生而欣慰。

那些家离单位仅10分钟路程却吃住在科室的几年,那些微薄的只有800元月基本工资的日子,那些日夜守候在病床边、护士喊不醒监护机一响就蹦起来的昼夜……现在想来,很苦,却又甘甜!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学到了临床思维的医学精髓,做了些难忘又升华自身的手术。他一路走来,铁肩担重任,仁心铸真功。

没有光环、不慕虚名的范学朋,就如一面朴素而庄严的旗帜,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操守。本、硕、博十余年浸染在华科大同济医学院的他,更是用骨子里的医者正气诠释着华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