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News bulletin
记者胡蔓龙华 通讯员曾宪华
编者按
医术在巧更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系的是情。他们用温暖的微笑照亮患者心灵,用精湛的医术救治患者的疾苦。他们坚守“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让患者感受医界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秉承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提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期良医精神,本报特推出“健康湖北·杏林风采”专栏,以展现荆楚良医的风采。
驻村扶贫,建健康档案,将大病消除在萌芽状态
上大学、学医科,进城市大医院、成为一名专家……人生轨迹很完满?来到乡村、融入基层,利用所学知识,防范因病致贫,不让新的贫困发生。沉静下来,我发现,这对医生来说,更有意义。
——摘自王平的驻村日志
从武汉市区出发,驱车向东北行进两小时,到达黄陂姚家集街。继续向东,一路颠簸,翻过两座山,终于来到寨东村。这里位于武汉东北角,紧邻黄冈市红安县,是全省重点贫困村。
昨日,记者见到王平时,他正挨家挨户诊查。村民说:“王医生来了,我们心里踏实了许多。”
2015年11月17日,武汉市第一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王平接到一项特殊任务,进驻寨东村扶贫,报到时间就在次日。来不及安顿好病榻上身患肺癌的父亲,也来不及和妻女一一道别,王平出发了。
来村的第一夜,他至今记忆犹新。由于没有路灯、村里一片漆黑,不远处传来山里野兽叫声,让人毛骨悚然。那一夜,王平没有合眼。
76岁空巢老人柳其名是王平驻村的第一位病人。老人患冠心病多年,头痛心慌得厉害。
“听说村里来了大专家,我试着打了电话,正值午饭时间,王医生撂下手中碗筷,背着药箱就往我家赶。”回忆当时情景,柳其名百感交集。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平每天都会上门两次检查老人身体,直到病情完全稳定下来。
昨日,柳其名高兴地对记者说:“我血压正常了,也能干些简单农活。”
其实,这次出诊,曾在王平心里激起阵阵波澜。“老人当时血压太高,很可能突发脑溢血。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全家要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果不是治疗及时,村里又会多一个因病致贫户。一定要把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
随后几天走访,更让王平忧心不已:全村共1172人,70%都外出求学、打工,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有的多年卧病在床,有的罹患精神障碍。
思考几天后,王平提出建议,进行贫困户入户健康调查,分门别类管理、干预、治疗。
随后3个月,王平和工作组成员一道跑遍了寨东村的山山水水。
一天,在入户调查时,王平来到一处草木浓密地段,正探路时,只听得一人多高的草丛里发出异响。突然,一条长约1.5米的大蛇窜出,王平脚下一滑摔倒在地,毒蛇从身边滑过,双手擦出了血的王平坐在地上,惊出一身冷汗……从此,一根竹棍成为王平出门“标配”。遇到毒蛇、野狗,可以挡一挡。
近百天调查,一双双崭新的旅游鞋跑坏了。王平走访了70余户贫困户,为其中18户50人建立了健康档案,病因、医保类型、家庭情况、治疗对策等,他都了然于胸。
祛除病痛,温暖心灵,重燃患者生活新希望
为因病致贫家庭的患者们祛除肉体病痛,只是医者的一部分职责,还需要温暖心灵,借此唤醒强大的脱贫内驱力。它能带来药物之外的另一种治疗,也是医学温度之所在。
——摘自王平的驻村日志
斑驳的小屋,破旧的家具,这是寨东村贫困户王友家的全部家当。走到王友家的门前,王平震惊了:38岁的王友家一直胃痛,怀疑患上胃癌,近两年治病花去数万元,但病情一直未见好转。被病痛折磨得无法干活的王友家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王平很快联系市一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为王友家免费进行一次详细的胃镜检查。最终诊断宣告,他没有胃癌,只是患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王平分析,王友家病情反复,与他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在治疗的那段时间,王平常去王友家家里看病送药、促膝谈心。经过对症治疗,友家病情日渐好转,压在心头多年的“疑云”散开了。王友家开始自食其力的新生活。“王医生,我现在银川打工,想明年找个媳妇,让妈妈早点抱上孙子!”昨日,在王友家家里,王平把王友家这则短信念给他的老母亲听,老人乐呵呵地笑了。
培训村医,开通报销系统,做好健康守护人
农村医疗薄弱,造成疾贫交织。在驻村的有限时空内,如何打通一道永久路径,为小村庄留下些什么?一名普通医生需要把个人微小的力量渗透到点点滴滴服务中。
——摘自王平的驻村日志
“患者到大医院看病,可享受即时结算;在家门口看病,却还要绕道报销!”
医疗报销,一直是寨东村村民的“切肤之痛”。村里没有开通新农合门诊报销系统,村民要步行12公里到姚集街报销。
王平决定,一定要让村民享受到医疗的另一种公平。经多次反映、几番报告,结算系统开通了、人员培训也很快落实下来。
昨日,记者在村卫生室看到,45岁柳小泉拿药后,原来33元的医疗费,经过医保直报,自费只出14元。“现在方便多了,王医生为我们办了件大实事。”柳小泉笑言。
“驻村时间是有限的,一定要为小村庄留下些什么。”王平思忖着。
他利用市一医院的医疗人才优势,培训村卫生室专业人员,同时,举行大型义诊免费为村民服务、普及科普知识。
44岁的寨东村村医翁端雄,与王平“朝夕相处”近一年,获益匪浅。他说:“除了技术提升,王医生的医德感染着我。”
今年7月的一天,晚9时,翁端雄接到村民电话,家中老母突发胸闷、气喘。“心梗是基层最怕的疾病之一,处理不好极可能发生危险。”翁端雄急冲冲敲开王平房门。王平赶紧换好衣服,背起药箱,坐上翁端雄的摩托车,向患者家中疾奔。道路颠簸不平,四周一片黑暗,飞虫不停扑打在脸上。赶到患者家中,测体温、量血压、输注两种溶栓药,患者病情很快缓解。
“‘病情就是命令’,这是我收获的另一笔财富。”翁端雄说。
这些天,王平忙着修订卫生室就医流程,优化人员配置。他说,村卫生室是健康的守门人,容不得丝毫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