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News bulletin
楚天都市报副刊讯 本报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喻锎 杨敬慈 徐若云 摄影:记者魏铼
【专家名片】
姓名:李力
职务:武汉市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擅长:各类妇科肿瘤、新式盆底重建及腔镜手术。
门诊:周二下午
盆腔器官脱垂是多见于老年女性的一种妇科疾病,因难以启齿,不少患者往往等到非常严重时才去就诊。上周六,本报“楚天健康大讲堂”邀请武汉市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李力,为大家详细介绍该病的危害、治疗以及预防方法。
中老年妇女的“社交癌症”
“脱垂出来的器官会有异味,走路会摩擦产生不适,患者因此不愿出门、害怕社交……这些让该病成为中老年妇女的‘社交癌症’。”一开场,李力便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盆腔器官脱垂对生活的影响。
据介绍,当器官或组织离开原来的位置下移便发生脱垂现象,轻症患者一般无明显不适,有的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休息后减轻;重度患者外阴有脱出物,休息时可自行回缩,严重的脱出组织嵌顿在阴道口外导致充血,常伴有摩擦破溃感染引起的出血和脓性分泌物,少数还伴有排尿困难或尿失禁,严重时导致膀胱长期充盈状态,进而导致肾积水。
李力介绍说,盆腔器官脱垂包括子宫、膀胱、直肠等脱垂,其中以子宫脱垂最为多见,患者多数是老年人,也有少部分中年人。资料显示,60岁以上妇女约1/4患有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其中10%无自觉症状。该病病因包括妇女阴道分娩及难产,或衰老、绝经、神经病变、慢性腹压增高及肥胖等因素。患病妇女的盆底肌和筋膜以及子宫韧带因损伤而发生撕裂,或其他原因导致其张力减低,造成子宫及相邻的膀胱、直肠的移位。
产后应及时锻炼盆底肌肉
“产后预防非常重要,应及时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李力介绍,许多女性绝经后开始出现子宫或其他盆腔器官脱垂现象,多是因分娩时盆底肌肉损伤所致,也有些老年女性是随着年龄增大,盆底肌肉的筋膜张力变弱导致。因此,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尽量减少产伤,另外产后不要过早负重,以免在盆底组织未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增加腹压,导致子宫脱垂。
而当患者发现自己出现盆腔器官脱垂症状时,一定要及时诊治。子宫脱垂分4度,其中I、II度患者可以用非手术治疗,但III、IV度患者需手术治疗以重建盆底功能,且患病后要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避免便秘、咳嗽、超负重劳动等。
李力特别强调的是,中老年女性心理比较敏感脆弱,一旦患有此类妇科疾病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家人一定要多关心、多鼓励她们,为她们选择正规医院进行及时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互动问答】
问:我是一名中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想了解手术是怎样做的?
答:目前有一种新式盆底重建术,放入一种阴道网片,就像“吊床”一样,将脱垂的器官兜住。术中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化裁剪聚丙烯蝶形网片,哪里缺损补哪里,比老式盆底重建术创伤小、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不仅能重建盆底功能,还能恢复患者正常生活。
问:“悬吊式”盆底重建术是否适用所有患者?
答:新式盆底重建术对夫妻生活有一定影响,因此不主张50岁以下的女性患者通过这种方式治疗,而50岁以上的则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