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公告

News bulletin

【楚天都市报】图文:江城首家医疗救治垂直快速通道落户武汉市第一医院新外科大楼 从入院到溶栓最快只需60分钟

发布者:管理员 时间:2015-03-27 浏览量:518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世界最先进的西门子炫速双源CT,比常规CT要快20倍以上

   图为:全自动化的生化免疫检验流水线

   图为:手术室可实现所有手术环节实时监控

   图为:武汉市第一医院外立面效果图


   □楚天都市报记者郑晶晶 通讯员谢沛霖 喻锎 杨敬慈 徐若云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春暖花开、乍暖还寒时节,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当市民或家中亲人突发急性脑卒中时,从院前急救到医院救治,就是场与时间的赛跑。

   日前,记者获悉,江城首家医疗救治垂直快速通道,落户武汉市第一医院新外科大楼。它将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重症医学科、介入室、手术室、病房等安排在一栋楼中,一条垂直的快速通道让病人不用再在楼与楼间转诊,使治疗流程更简洁,大大节约了抢救时间。


  八旬婆婆尝鲜“脑卒中绿色通道”

   快速溶栓无后遗症


   82岁的张婆婆(化名)家住汉口武胜路,身体一直挺硬朗。半个月前,她晨练回到家,家人发现她说话不清楚,反应也有点迟钝,赶紧将其送至武汉市第一医院救治。

   在该院新外科大楼一楼急诊科,该院神经内科急诊医生诊断其言语含糊,肢体无力,立即意识到张婆婆可能发生缺血性脑梗塞。医生马上告诉家属,需要为张婆婆做头颅CT检查。征得家属同意,神经内科急诊医生开通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在新外科大楼2楼,优先为张婆婆完成CT检查,并于第一时间拿到结果,证实张婆婆颅内并未出血,确是发生脑梗塞。专科医生会诊后发现,张婆婆发病时间处于脑卒中4.5小时“窗口期”内,符合溶栓条件。接下来,医护人员紧急将张婆婆通过专用电梯转运至18楼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

   重症监护室吴辉主任确认病情后,第一时间对其进行药物溶栓治疗,此时,距离张婆婆被送到医院不到1小时。给药半小时后,张婆婆肢体无力的状况明显好转,4到5天后,张婆婆被转入普通病房,又住了不到一周康复出院,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出院时,张婆婆的儿子刘明(化名)拉着该院神经内科主任魏丹的手感激地说,多亏了该院有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这条“生命通道”,让母亲享受“一路绿灯”,才能康复得这么好。


   胸痛和创伤外科绿色通道在建

   未来三大通道将上演“速度与激情”


   “此次,我院以新外科大楼建设为契机,立足打造医疗救治垂直快速通道,旨在最大程度上方便患者,使患者从进入医院到获得治疗的时间更短、流程更简洁、效果更好。”昨日,武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国华如是说。

   从医20多年,陈国华深知对患者来说,发病后的每分每秒都意义重大。“比如脑卒中,国际研究证实,对于适合静脉溶栓治疗的脑卒中 (俗称中风)患者,如果将其从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的时间(DNT)控制在60分钟以内,患者死亡率将降低22%,致残率、治疗费用也会有效降低。”陈国华说,现在有了“绿色通道”,处于时间窗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后,都可得到急诊医生5分钟之内接诊处置,半小时内完成化验和检查,符合溶栓条件的,60分钟之内给予溶栓治疗。

   如今,这座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20层楼高、拥有1066张床位的新大楼,每天都在上演“速度与激情”——一支24小时随叫随到的卒中团队,对脑卒中危急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通道开通短短一个月,已为数十位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等治疗,用速度和疗效获得患者广泛好评。陈国华表示,目前,该院胸痛绿色通道、创伤外科绿色通道也正在建设当中,近期也将投入使用,将会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先进技术+优质服务为“健康高铁”保驾护航


   作为江城首家医疗救治垂直快速通道,有最牛的硬件,也需要配合最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才能够更快更好地为这条“健康高铁”保驾护航,扫除疾病,让患者满意。

   记者了解到,该院在新外科大楼里,将16个特色专科云集一楼,包括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普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甲乳外科、心胸血管外科),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泌尿外科和急诊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湖北省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内分泌科、周围血管(中医科)等。其中,又以外科、手术科室为主。

   这些骨干专科各怀绝技,而更难得的是,该院领导主张打破科室界限,加强内外科的合作,共同解决难题。比如神经外科被安排在新大楼16楼,而神经内科则被安排在相邻的17、18、19楼,陈国华表示,这种安排,是有意为之,可方便神经内、外科交叉查房,进行案例分析等。目的在于通过各科室的合作,达到1+1>2的效果,更好地服务患者。

   而好的治疗也离不开优质的护理服务。记者采访时发现,不少科室的护理服务,可谓“体贴入微”。例如,骨科护士们发明了特制的棉裤:只有上下两片,侧面用带子一系就行,方便打了石膏的患者穿戴;在胃肠外科,医护人员自制了一种多功能腹带,内装中药,通过透皮吸收的原理帮患者尽快恢复胃肠功能;在妇产科,医护人员琢磨着复原了古代的八段锦(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保健功法),带着患者每天下午做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神经外科的护士们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心灵卡片”,中风的患者无法用言语表达需求,只需指一指卡片,便可表达“渴了”、“饿了”、“大便,请帮助”等需求……

   这些虽是点滴小事,却周到细致,如春风化雨,温暖了患者们的心。


   相关链接:

   新外科大楼内骨干专科各怀绝技


   心胸血管外科:治疗自发性气胸时,将过去15厘米的切口浓缩成3个小孔,放入胸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整个过程大约45分钟,5天后就能出院。

   神经外科:治疗颈动脉狭窄,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这项“金标准”,从切开颈动脉到切除斑块内膜,到血管缝合恢复通畅,只需要二三十分钟,与微创的支架介入相比,远期疗效更好。

   骨科:为高龄老人做某些骨折手术时,首先用闭合手法复位,再做微创手术,手术时间不到一小时且不用输血,术后麻醉清醒后,老人大都能起身半坐,3至7天后便可在步行机的协助下行走复健。

   肝胆外科:率先开展“四孔合一”清除胆囊结石,这种单孔微创术,比传统微创术创伤更小,减少疼痛部位,降低出血风险,通常术后三天就能出院。

   胃肠外科:开展直结肠肿瘤、早期胃癌等肿瘤的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但效果跟传统开放手术一样,甚至更好。

   泌尿外科:率先开展逆行输尿管软镜硬镜碎石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等微创手术,消除结石,不见切口。

   甲乳外科:用“创可贴”手术,治病美观两不误。这种手术正式名称叫默麦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小结节等,手术创口仅3-5毫米,10-30分钟做完手术就能出院。

   妇产科:在武汉率先开展新式盆底重建术,帮妇女摆脱盆腔器官脱垂这一“社交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