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公告

News bulletin

【武汉晚报】市一医院率先推出晨光门诊、分时就诊 成立武汉第一个“手语导医队” 百余项贴心服务打造温暖医院

发布者:宣传科 时间:2017-09-26 浏览量:616

res03_attpic_brief.jpg


 

放射介入科技师张勤正在为病人手语导医
res07_attpic_brief.jpg

护士张衡正在护理病人

 

◆12个科室试点推出精细化服务,提出了40余项温暖举措和96项便民惠民举措,探索“互联网+”,打造网上全流程平台
    ◆职工捐助成立“爱心互助基金”,10年捐款101.86万元,资助359位贫困患者
    ◆首创看病会员制,会员享受优先住院、预约专家号等实在好处
    ◆第一个推出“分时就诊”,提前预估患者的就诊时间,以便其合理安排时间
    ◆成立武汉第一个“手语导医队”,为聋哑人提供无障碍就医
    ◆在全市率先推出“晨光门诊”,每年夏天早上7点挂号窗口就开始对外服务,医护人员提前上班,方便患者错峰看病
    建院九十周年以来,武汉市第一医院所有创新创举的标准只有一个:患者需求至上。
    “我希望医护人员不仅仅将注意力聚焦在疾病和患病器官上,而应在诊疗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病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让病人得到尊重,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院长张红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家有温度的医院”。
    359名困难病人受益“爱心互助基金”
        40岁的徐红香是黄陂罗汉寺街南新村熊李湾人,9月初住进了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被确诊为极其罕见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种病的发病率仅为百万分之一,死亡率却高达90%以上。住院20多天以来,婆家娘家9兄妹合力凑的七八万元也已经花光,治疗用药大部分不在新农合报销范围内,后续治疗至少还要一二十万元。管床医生周英了解到徐红香的家庭情况后,为她向医院申请了“爱心互助基金”。
    “今年前9个月,爱心基金已经资助了58个贫困患者。”基金项目负责人、武汉市第一医院工会副主席吴冰告诉记者,2007年医院初设“爱心互助基金”,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日,全院3000多名职工自愿为“基金”献上自己一天的工资,用于救治特殊贫困病人。10年来,“爱心互助基金”收到职工捐款101.86万元,资助了359名困难病人。
    有五六个肾透析病人也在接受长期资助,一年一次,住院病人2000元,门诊病人1000元。
    吴冰坦言,现在需要资助的病人越来越多,2007年只有6人,今年前9个月已经有58人,基金已经开始捉襟见肘。“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爱心力量汇聚到基金中来。”
    吴冰透露,2014年,陈国华副院长将“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的3000元奖金悉数捐给了基金;2015年,时任院长陈红辉为基金捐款5000元;同年8月,段逸群副院长将“中国好人”的1000元奖金捐给了基金。
     50多名医务人员义务为聋哑人导医
    昨日上午,60岁的魏五毛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一楼挂号处。
    9点整,放射介入科技师张勤应约而来。两人双手上下翻飞,熟练进行着手语交流,一同排队挂号、就诊。
    在肾内科诊室,魏五毛打手语描述病情,张勤马上将手语还原成语言告诉医生。根据医生诊断意见,张勤又即时用手语翻译给魏五毛。陪着他拿完药,张勤逐一用手语告诉魏五毛用法、用量。
    魏五毛家住黄陂,是张勤服务的最早一批聋人患者。在张勤的翻译下,魏五毛告诉记者,由于交流障碍,挂号、拿药、问诊无一不难,最希望医院有懂手语的医生。
    2010年10月,张勤用手语帮助一对聋哑人夫妇完成检查。从此,医院遇到聋哑患者,都会打电话请他当翻译,张勤也乐此不疲。他将手机号做成卡片发给每个就医聋哑患者,并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为所有聋哑患者建立就医档案……为了更好地和聋哑患者沟通,张勤几乎把业余的时间都用来练习手语;在汉口江滩的手语角,张勤学到了“武汉手语”。
    在张勤的带领下,2012年市一医院成立了“张勤手语导医义工队”,成为武汉第一家聋哑人无障碍就诊医院。目前义工队拥有队员50多人,均为医院工作人员,其中39人取得手语培训证书。同济医学院、江汉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等三所高校的志愿服务队和一些社会志愿者也加入了张勤的志愿服务中,张勤定期给他们培训手语,义工队足迹遍布三镇。
    张勤的手语导医义工队就像一张名片,在聋哑人圈内流传。7年来,张勤和他的志愿服务队义务为1000多名聋哑患者进行导医服务。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健全人成为手语志愿者,让平等、友善的医疗服务温暖他们的人生。”张勤坦言团队的小目标:建立华中地区第一家聋哑人无障碍就医定点医院。
    不嫌脏臭,造口伤口护理守护生命尊严
    3个月前,52岁的夏阿姨住进了胃肠外科。她是超低位直肠癌,得知术后要在肚子上开个口子排便,夏阿姨坚决不肯手术,不管医生和家属怎么做工作,她都一口拒绝。
    “造口对生活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护士长、国际造口师张红芬每天都拉着夏阿姨讲其他病人旅游、游泳的故事。几天后,夏阿姨终于松口答应手术。
    “很多人无法接受要终身带着粪袋子,宁愿不做手术。”张红芬告诉记者,造口师在术前提前介入,既解除患者的种种顾虑,让患者顺利接受手术,又进行术前定位,让造口美观且便于护理。
    70多岁的游爹爹2014年做了肠造口手术,家人工作忙无暇照顾他。张红芬为了让年迈的老人少跑路,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他更换造口袋。之后老人住进养老院,张红芬便“跟”到了养老院,每次更换造口袋的时间她比爹爹记得还清楚。临走前,她总会将需要的造口袋一一裁剪好,以防老人急用。两年多来,游爹爹没有出现过一次造口并发症。游爹爹把别人送给他的糖果饮料都攒着留给张红芬,在爹爹眼里,她就是自己的亲闺女。
    内分泌科护士长、国际伤口造口师陈蔚是全院的伤口治疗首席专家。不少患者的伤口烂得深可见骨,上面爬满蛆虫,家属都嫌脏嫌臭,她捧着伤口细细清理,从未心生嫌弃。
    80岁的王爹爹严重静脉曲张双下肢溃烂,一双腿像炸裂的树皮一样。3个月前,他被家人送到医院时,伤口发出阵阵恶臭,戴着几层口罩都忍不住作呕。被请来会诊的陈蔚“浑然不觉”,上前捧着爹爹的腿仔细观察伤口,耐心细致地说服爹爹配合治疗。2个月后,爹爹的腿完全恢复如初。
    “把专业的医学知识融入到人文关怀中,去守护患者的尊严,这才是真正的温暖护理。”陈蔚说。

不是亲人胜亲人
    透析护士换岗病人大哭
    一周前,血液净化中心男护士张衡调任急症ICU护士长,成为武汉市第一医院建院以来的第一个男护士长。
    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血液中心,张衡心中充满了不舍:“最让我放心不下的是那些老病患,他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75岁的刘婆婆在血液中心透析了2年,张衡“管”了她一年。今年年初,刘婆婆查出结肠癌,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医生建议手术,但婆婆不肯,治疗上也不配合,每天闹着要张衡来看她,不然就要转出来。家属拗不过婆婆,只好到血液净化中心去找张衡,正遇上张衡在忙,完全抽不开身。下班后,张衡如约前来看望婆婆,看到他来了,婆婆很快安静下来,答应好好地配合治疗。
    张衡告诉记者,透析病人跟医护一打交道就是好多年,科里最久的病人透析已经超过了30年,十几年的患者一大排,医患之间早就形成了默契,相处得像亲人一样。每年科里的护士轮岗时,就是隔壁到隔壁,楼上到楼下的距离,病人还是舍不得让自己的管床护士走。
    有个阿姨平时很开朗,话也很多,换岗那天,她一句话都没有说,等到透析结束后,她突然大哭起来,管床护士以为她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再一问,她就是舍不得护士走。那一刻,管床护士也红了眼。有的病人看到自己的管床护士换到其他房间了,他宁愿等着,也要等到那个护士忙完了再过来给他穿刺。
    血透中心123台血透机,49个护士,其中11个男护士组成了“乐事兄弟”。患者的感恩之心,常常让这群80后、90后的男护士感动不已。八旬的熊奶奶认准男护士做透析。有次,她随口问了男护士费世枝脚的尺码,没几天,就让女儿送来了一双棉拖鞋。听说牛煜的宝宝过生日,她又让女儿织了件小毛衣。“是这帮伢们太好了。”她说。
    去年护士节前一天,何奶奶带着两个儿子来致谢。她的老伴在血透中心做了十年透析,最后不幸离世。“谢谢你们照顾他十年,祝你们节日快乐。”十年来为老人治疗的费世枝听了不禁感伤落泪。
     文/记者刘璇 通讯员谢沛霖 喻锎 严睿 图/记者李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