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公告

News bulletin

【武汉晚报】“半蹲医生”马艳 点燃康复患者希望之光

“一次次蹲下去,只为了病人尽快站起来!”
发布者:宣传科 时间:2019-05-14 浏览量:673

1589176_wbzt01_1557757566658_b.jpg

 429日,市一医院盘龙院区康复治疗中心,马艳察看患者身体恢复情况

1589173_wbzt01_1557757619376_b.jpg

 马艳察看可可的身体恢复情况

 

 

         一周前,23岁中枢性脑膜瘤患者张鑫(化名)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用左手独立写下谢谢两个字。妈妈欣喜若狂:感谢医护人员从未放弃。

    张鑫是武汉人,一年前查出患有中枢性脑膜瘤,手术后原本活蹦乱跳的大小伙像一个咿呀学语的婴儿,不仅行动有障碍,连吞咽、写字、握笔这些基本动作都成了大问题。妈妈带着张鑫辗转来到位于盘龙城的武汉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后面简称康复中心)。从完全不能动弹,到可以独立行走,再到可以提笔写字,一年多下来,眼看着儿子的点滴进步,妈妈看到了希望。

     在康复中心里,还有100多个家庭和张鑫妈妈一样在黑暗中守望希望。因中风、脑梗、脑外伤等脑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患者没有一蹴而就的治疗办法,只能打持久战。

      今年49岁的科室主任马艳是这场持久战中的灵魂人物。张鑫妈妈说,康复科的患者绝大多数只能卧床或者坐轮椅,为了方便检查和交流,马艳总是半蹲着。我从没见过马主任全程站着查房。

   “一次次蹲下来,是为了病人尽快站起来。马艳无数次交班、查房、鼓励、宽慰,这些旁人觉得很平常的点滴,串联起病患们的希望之光。

蹲着的时间永远比站着长

   “现在还发烧吗?”“咳嗽有没有好些?”“感觉右腿更有力了,要加油啊!

    每周一上午的查房时间,个子瘦小,声音温柔的康复中心主任马艳在挨个询问患者身体状况和康复进展的时候,总会半蹲在地上,为他们耐心检查。

   “我们的病人比较特殊,多为脑瘫、中风、偏瘫患者。许多人都需要乘坐轮椅,下肢需要经过长时间锻炼才能恢复。治疗时马艳经常一蹲就是几十分钟,家属过意不去,推把椅子让她坐着,都被她婉拒。

    马艳说,蹲着比坐着离患者踝膝关节和腿部更近,观察时看得更清楚,治疗时效果更好。另外,患者在康复治疗时通常或躺或坐,医生蹲下身子能让患者感觉自己被尊重。

        久而久之半蹲医生成了马艳在病人家属口中的绰号

  一个好的康复医生,蹲着和坐着,区别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对患者的那份暖。

    “查房的时候,马主任蹲着的时间永远比站着长。” 36岁的医生孙瑞眼中,马艳用言传身教诠释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仁术,更要有仁心。

        在马艳的耳濡目染下,科室的医生、护士、治疗师们无一不例外,都习惯了半蹲着为患者检查和交流。

马阿姨陪小病人打怪兽

    “好的康复治疗一定要保证病人和家属情绪健康。马艳常常叮嘱科室医生,康复治疗讲究话疗心疗,一些患者因长期卧床或者康复进展缓慢,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家属也因不堪重负的照顾任务偶有厌烦情绪,这时医护人员需要在中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两年前,8岁的武汉女孩可可查出患有颅内血管瘤,手术后留下偏瘫后遗症,右手无法握住物品,每迈一步右脚就会不自觉地晃个圈。201761日,可可与妈妈来到盘龙院区做康复。

   8岁的女孩不能和同龄的孩子一起上学,心灵脆弱又敏感,遇到有难度的治疗总忍不住哭泣拒绝。女儿的康复之路漫长艰辛,希望渺茫,可可妈妈在治疗之初常常忍不住沮丧流泪。

    马艳专门向同龄的孩子求教,找到孩子都喜欢的英雄人物奥特曼。治疗时她告诉可可:我们向英雄奥特曼学习,马阿姨和你一起打怪兽’”

      孩子的右手握不住筷子,治疗时马艳也假装握不住,和可可一起比赛谁握得时间长。从最初握住筷子3秒钟,到顺利夹起一颗芸豆,准确放入盒子里,马阿姨陪伴可可打了23个月的怪兽

    看着孩子一天天地进步,治疗时笑声多了,哭声少了,可可妈妈心中的愁云渐渐驱散。如今,可可已经能自如使用左手吃饭、写字、绘画。今年9月,她将重返校园,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成长。

拼命三娘”24小时待命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医生们的朋友圈里,马艳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

     康复中心距离马艳的家有30多公里,驱车最快也要40分钟。马艳到盘龙院区上班的标准打卡时间是清晨710分。担任康复医学科主任4年以来,参加730分的早班医生、治疗师的交班会,已经成了她的工作习惯。

     盘龙院区开放病床有92张,每位患者病情变化细节她都门清。她在心里给每个病人都建了档案。最让科室年轻医生佩服的是马艳的超强大脑,即使病人离院一年再回来复诊,马主任还能准确说出病人的情况。马艳的超强大脑源于她还有一个非标准工作打卡时间:24小时随时待命。

    去年一天凌晨3点,马艳在睡梦中接到一个电话,一名患者因过量食物返流被吸入肺内,引发了急性呼吸衰竭。马艳赶回医院参加抢救。刚刚回家,接到病人的求助电话又马上往医院赶,这是马艳的工作常态。

    马艳说:康复科的病人,从没有只住几天的,呆的时间久了自然能把情况都摸清楚。另外康复科的病人多为高龄老人,多数都有多种基础疾病,搞清楚他们的情况,不仅能够量身定制治疗方案,遇到危急情况,还能救命。在马艳的带领下,24小时手机不关机,时刻待命成为了康复中心60位医护人员不成文的铁律。

让每位患者顺利回归社会

     让患者站起来,走起来,并不是马艳团队惟一的目标:我想看见他们站得更好、走得更漂亮,顺利回归社会。

     依靠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患者认可了盘龙城康复医学中心这块金字招牌。

    去年11月,家住内蒙古呼伦贝尔的38岁患者王力(化名)突发脑出血,身在武汉的弟弟得知后,向哥哥极力推荐:来武汉治疗吧!一定行!术后一周,王力来到盘龙城的康复中心。

     刚来时,王力右侧身体偏瘫,完全不能动弹,自主站立和行走对他来说很困难。而今年4月初,王力已经能够独立走上几步。

   “别着急,会走得更好!这句马艳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让王力对康复充满信心。无论什么时候见到马主任,我的一丁点进步,她都特别清楚。更让王力感动的是,马艳对每一位病人都一视同仁,细致入微地关心。

倾力打造全国一流康复中心

     在康复医学科第一位负责人刘琦主任的心里,马艳是一名种树人

   2002年,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合作成立卒中单元,介入中风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马艳主动请缨,成为科室最初的拓荒者。2008年,刘琦带着科室来到盘龙城院区发展康复中心,科室仅有8位女医生,被称为八朵金花。如今,科室的医生、护士、治疗师共有60人,团队平均年龄仅为35岁,发展成为规模和诊疗技术位居省市前列的康复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湖北省及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康复医疗在慢病管理中的服务能力。

  武汉市第一医院顺应国家要求,制定《康复医学科(中心)中心发展规划(2019-2021)》,围绕发展大康复,建设大健康,打造武汉市康复医学中心的整体工作思路,计划在3年内将康复医学科病床规模达到三级康复医院规模(300-350张),逐步建成武汉市康复医疗指导中心、康复教学培训中心、康复技术培训中心、康复大数据管理中心。

      站在2019年新起点上,马艳将带领她的团队开启新征程,用半蹲精神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康复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