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News bulletin
去年被查出患上高危多发性骨髓瘤,58岁的潜江人罗先生辗转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求医,经该院血液内科团队精心治疗,为他进行了序贯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即:有计划地在半年内进行了2次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为他缓解症状。7月4日记者获悉,罗先生日前已在第二次移植后顺利出仓,目前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普通病房进行观察性治疗,不日将出院回家康复。
中年男突感乏力消瘦,竟查出多发性骨髓瘤
罗先生身体一向非常健康,平时感冒都很少得,去年六七月,他突然感觉十分乏力,吃不下饭、消瘦明显,在当地医院被查出肾衰后,他转诊至武汉市第一医院肾病内科行血液透析治疗。
血透治疗期间,他的相关检查指标被查出异常,经多学科诊疗,查出罗先生属于“多发性骨髓瘤高危组”。医生告诉他,骨髓瘤的瘤细胞一般长在骨髓内,罗先生的已经扩散到血液内,此外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提示他复发和耐药的风险极高。
为让罗先生这位高危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获得最大疗效,让他像其他低危患者一样长期生存并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血液内科主任程辉携管床医生周英等团队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和精心计划,为罗先生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即:序贯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程辉主任告诉他,序贯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也被称为tandem移植,业内俗称为“串联移植”,是指有计划地在半年内进行两次移植,有别于“挽救性二次移植”。
该方案的第一步,是进行骨髓瘤常规治疗。经过3个疗程的化疗,罗先生的疗效评估达到了非常好的部分缓解,肾功能恢复,脱离了血液透析。罗先生在治疗初期,整个人非常悲观,医生查房时,他都不爱搭理人。随着治疗的进行,他可以脱离透析时,他看到了生的希望,对医护团队的信任建立起来,对治疗更加配合。
医护及时采集患者干细胞,用“串联移植”为他缓解症状
当化疗的第4个疗程完成后,罗先生的骨髓瘤症状完全缓解。程辉团队瞅准最佳时机,开始为罗先生采集自身干细胞。
2021年12月,医护团队为罗先生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顺利采集到足够双次移植的外周造血干细胞。2022年2月,医护人员为他回输了自体造血干细胞,进行了第一次移植。移植后第9天,粒系重建;第11天,血小板植入,罗先生无严重感染、出血、植入综合征等并发症,成功迈过了首次移植这道坎。
管床医生周英表示,罗先生的成功移植,得益于团队及早根据他的疾病分型,确定了“串联移植”方案,干细胞的采集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所采集的干细胞质量非常好。第二,也得益于良好的心理辅导、医患沟通和精心的深度护理,护理团队深度介入到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移植后的饮食、大小便、并发症的管理等,是移植成功的有力保障。
第一次移植后,罗先生的多发性骨髓瘤达到完全缓解,他和家人对串联移植的信心大增,决定接受二次移植。今年6月,距离他第一次移植4个月后,罗先生按计划接受序贯第二次移植,移植后第10天造血重建,于7月1日成功出仓。7月4日记者获悉,罗先生目前在血液内科普通病房进行观察性治疗,不日将出院回家康复。
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程辉介绍,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不可治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整体治疗的关键环节,其重要地位不可撼动。相比于单次自体移植,“串联移植”能克服分期晚、高危细胞遗传学因素所带来的不良预后。“串联移植”也有别于“挽救性二次移植”,“串联移植”的无疾病复发和总生存期均优于挽救性二次移植和单次自体移植。研究显示,对于新诊断的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推荐进行“串联移植”,患者获益显著,5年总生存期明显优于挽救性二次移植和单次自体移植。
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张梦石 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