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隆冬已逝,又是一年春暖花开。2015年的工作伊始,对于外科片的工作者这一年格外有新气象。新的外科大楼,新的仪器设备, 全部都等待着临床工作者去学习和适应。
临床工作无小事,在日常的工作中,循规蹈矩一直以来是我们恪守的理念,但有时候往往遮住我们眼睛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众所周知盲人看不见但是嗅觉和感知却非常灵敏,这是为了弥补眼睛不能看见所带来的缺陷。但是我这些正常看得见的人却常常自持感知正常而忽略一些细枝末节,也就是所谓的“有眼无珠”。
我们习以为常的并非就是对的,我们闻所未闻的未必就是大有害处的。日常忙碌的工作使我们忽略了细节,常常错误也就发生在这些可怕的“细枝末节”上。细数临床上的护理差错和事故往往发生在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上,很多时候我们扪心自问就是因为一些小小的“不走心”也许就造成了犯错误的开始。
2015年是我参加护理工作的第四个年头,面对临床日益艰巨的夜班,日渐难缠的患者,我每天都在警告自己,不要凭“自认为”去做事,更不要凭“以前一直是这样”去做事。以前我们觉得对的未必在现在或者将来就是对的。世界在随时随地的变化,我们唯有去适应这个世界,而无法让这个世界适应我们。
很多临床的差错事故追根究底就是败在“我以为”上面,惯性的思维日复一日的束缚我们忙碌的工作,能不能求实创新倒是其次,临床工作最最重要的安全却难以保障。
无可厚非,临床工作需要经验,数十年乃至几十年的一线工作经验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换来的宝贵财产,而且只属于个人。但是经验并不是“惯性”,“惯性”说直白一点就是“我认为”,临床工作切忌“我认为”,有一些小事司空见惯,稀松平常,所有人都觉得会是那样,比如以前所有人都认为子宫肌瘤都是良性的,但近几年甚至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子宫肉瘤这种恶性病变,医学的道路错综复杂,到处都是分叉和死路,我们在这其中走得艰险且困难,不能凭着“习惯”也不能凭着一腔热血,但往往有经验的人走得虽慢但却谨慎,这就是所谓的求真求实,以心待人。
细数历年医疗纠纷,很多源于医护态度。昨天我偶然经过门诊大楼看见一位女患者正对着给她看病的医生大吵大闹,旁边一位较年轻的医生想来劝说这位患者便前来笑着说了句:“您别急,听我说。",但是结果是这位患者非但没有领情,反而怒气冲冲的说道:“你笑什么笑,很好笑吗?我来看病很好笑吗?”。这里我想说说我的体会,作为一线的工作者最头疼的其实并非疑难杂症,医学的发展任重道远,治不好的病比比皆是,最让医务工作者觉得尴尬和烦恼的绝对是无休止的医患矛盾
我们常常自认为病人在吵闹的时候我们露出笑脸也许会有所缓解,但是其实也许笑容也要分场合和时机,后来我了解到这位患者与医生吵闹的原因是她不愿意接受妇检,因为她是一个年轻的女患者,而看诊的却是一位男医生。旁边的年轻的医生其实是出于好心,但她这一笑却让患者认为她是在嘲笑自己,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妇科疾病虽然在内外妇儿里属于比较轻和简单的病症,但是女性天生的敏感思维造成了就诊的困难性,所以对待妇科病症的患者有经验的临床工作者首先是从心理护理开始,三分治病,七分护理,这句话在女性患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因病治人,因人治病,用心护理,去除“我以为”,“以前都这样”的惯性思维方式,我们才能在日益艰苦的临床工作中拨开浓雾见太阳,守得云开见月明。
陈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