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经医院推荐,有幸到武汉市妇幼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新生儿内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进修学习。在学成归来之际,首先要感谢医院领导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专业技术得到提升,自我得到完善,同时也要感谢科室护理姐妹们的大力支持,正是她们的默默地无私付出,才成就小我,使我圆满完成学业。
三个月,从理论到实践,从技能到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培训与学习,收获颇多,同时其专业的护理服务质量,严谨的管理模式等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科学合理的护理人员结构
新生儿科设置床位60张(其中重症监护病床30张),实际开放约80张。经专业技术培训的护理人员52位,其中专科护士4人,准专科护士6人。所有重症监护室护士,必须有两年及以上的普婴室工作经验,考核合格者才能进行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考核严格,护理层级分明,老中轻采取合理搭配组合成组,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组与组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协作,共同进步。
二、明细化分工,精细化服务
病区按片区划分,各片区责任到人,护理落实到位。每天输液药物的配置及配奶工作,分别安排专人专岗。专人负责接待入、出院患儿,专人负责健康宣教及护理质量回访工作。同时,贴心的安排患儿家属参加每周的护理讲堂,指导患儿出院的家庭护理,常见疾病的病情观察及新生儿的喂养问题等等。母乳富含多种新生儿所需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和抗体,也是最好、最适合新生宝宝肠道吸收的,为了让住院期间宝宝都能够更多的吃到母乳,科室不仅免费提供奶具,储存母乳,护士们还为每位妈妈送来的母乳一一登记,并贴上写有每个宝宝姓名、床号的标签予以保鲜,同时与配奶班的护士交接,以确保每位宝宝都能及时吃上母乳。就是这样一个为患者着想的小小举动,对新生的宝宝来说也是一身受益。
三、扁平式模式,积极性管理
“科室是我家,大家都爱她”,秉承着把科室做大做强的信念,科室的每位护理姐妹都参与到科室的管理工作中,每周一次的护理自查及小组之间的“大家来找茬”,都是在愉快氛围中进行的,把每周的检查结果汇集到每月举行的护理质量分析会上,进行讨论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对于责任人不予任何处罚,其目的在于将问题合理解决,并提出防范措施,起到警示作用,最终把护理工作做到更好。对于各个科室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护理部要求按上报流程不记名上报,对于责任人免于一切处罚。这种积极的管理模式,让护士不仅认识到护理的不足,同时不因责罚而将问题隐瞒不报,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同时对于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发现的护理安全隐患或者潜在不良事件并及时上报者,护理部予以一定奖励。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护士们工作时更加细心、更加积极。
四、护理细致,责任重大
一个新生儿的护理工作量的多少取决于护士的责任心。新生儿住院期间一般“轻治疗,重护理”,每天的治疗是单一有限的,护理需要护士对他病情的观察与评估,更需要护士无微不至的关怀。宝宝哭了,是饿了?尿了?肚子疼了?想妈妈了要抱抱?宝宝很安静,是睡着了?还是呼吸暂停?等等……如果你有责任心,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解决。只有在护士的关爱与呵护下,宝宝才会更快康复、健康成长,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
护理工作需要我们时刻付出百分之两百的责任心,虽然进修的期间,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但如此严谨、积极、敬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的提高专业水平,还是收获颇多。希望能将我所学更好的运用于患儿服务中,为科室护理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
儿科: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