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例“结肠穿孔DIC”患者,这是我院无数个惊心动魄抢救场面中的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画面,这是一场历时8天8夜医护人员与死神博弈的特殊激战。
2013年7月31日中午11点手术室接到ICU电话:“急诊手术剖腹探查,患者67岁,意识消失、叹气样呼吸、血压测不到、去甲泵维持,全身多处出血点、腹胀如鼓,怀疑DIC”一场与死神较量的可歌可泣的生命接力赛在多个科室拉开了序幕。
从120急救车将患者送入急诊室,直至由ICU送入手术室,患者一直意识消失,叹气样呼吸,腹胀如鼓,血压靠去甲泵维持,已经重度感染性休克了。每天中午也是手术室最繁忙的时候,18个手术台,平均每天70台手术,大家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护士长接到电话后立即作出了安排。患者进入手术室的同时,麻醉医师、护士、手术医师全部到位。巡回护士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急救车、麻醉机、抢救药品迅速准备齐全,积极配合抢救。心率120次/分,血压测不出,血氧饱和度55%。“没时间了,救命要紧,插管!”麻醉医师迅速对患者进行了简单评估,进行了气管插管。“可能肠穿孔了,拖时间太长了,还有机会开进去吗?”胃肠科医生迅速查体后也作出了判断。患者随时会死亡,能否耐受麻醉、手术的打击,谁都不知道,但大家都知道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救,还是放弃?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均面临艰难的抉择。“和家属交代病情,由家属来选择吧。”胃肠科医生向婆婆告知了病情,婆婆吓得神情恍惚,两手发抖,始终念叨着一句话“要是万一治好了呢?”婆婆已不能冷静清晰的作出选择,又没有其他的家属陪同,怎么办?“立即启动危重病人报告程序,向医务处报告情况。”麻醉科主任立刻向医务处电话汇报情况。“一切按照医疗原则来,什么对病人是最有利的,就做什么,不要考虑钱的问题,我马上来!”医务处主任一声令下,大家开始忙活起来,手术!救人!
手术间里比往常显得格外忙碌,医务处主任、胃肠科主任、麻醉科主任、手术室护士长、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护士,各司其职全力奋战,向死神发起挑战。“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护士全力配合”是对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工作关系的形象描述,此时更显得十分贴切。补液、纠酸、查血气、维持血压、保持尿量,麻醉医生采取各种方法竭力维持患者的生命。巡回护士协助麻醉师抢救,观察麻醉用药及患者的病情变化,正确安置手术体位,配合手术医生备好手术所需的一切器械和用物,洗手护士立即洗手上台,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和查对制度,协助消毒铺巾,迅速准确配合手术,腹腔打开了,一股恶臭立刻充斥了整个手术间,腹腔内充满了淡黄色的液体,大便从破裂的肠管溢出,肠管的颜色变得异常晦暗,高度水肿。“结肠穿了。”吸走粪便及液体之后,进一步的探查发现结肠破了一个大洞。顾不得恶臭,清理腹腔,松解肠管粘连,切除病变结肠,结肠造瘘,冲洗腹腔,手术一步步进行着。两个多小时的手术期间,大家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这是一个相互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工作团队,丰富的手术经验,较强的应急能力,娴熟的操作技术,手术顺利结束了,大家却并没有轻松下来,老人家病情这么危重,能挺得过来吗?
患者的病因去除了,手术很成功,但患者感染性休克症状很重,无法清醒,无自主呼吸,只能保留气管导管,转入ICU病房接呼吸机呼吸。ICU的医护人员有着非常丰富的重症患者救治经验。进一步的补液、纠酸、维持血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精细的实施。术后第二天,患者的血压稳定了,术后第三天,患者意识恢复了,术后第4天,患者气管导管拔掉了,能自主呼吸了,术后第八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脱离危险,转入下级医院继续治疗。
患者抢救成功,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患者救治成功,所有参与人员均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都有一种成就感充满心间。反思一下患者的救治经过,我们认为成功救治是有其原因的。
麻醉医生维持生命、手术医生快速手术、手术室护士熟练配合、ICU医生术后生命支持,这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任何一环拖延时间或做得不好,患者均有可能死亡。医院职能部门的支持保证了患者抢救的实施。患者从急诊科到手术室,从通知医务处到开始手术、从手术结束到进入ICU,经历了3个科室,4个环节,每个流程都进行的十分迅速顺利,这是日常工作中团队配合的经验积累,也是医院相关制度的良好体现。整个过程并没有因为患者来自农村、费用问题而延误一分一秒。全体医护人员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谱写了一曲救死扶伤的凯歌。
手术室 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