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科护理

脑血管里撑“自动伞” 治中风进入“拉栓时代”--神经内科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5-25 浏览量:440

如今,雨天撑伞都在用自动伞,按个按钮,伞就自动打开了,但你知道吗?脑血管里也可放个“自动伞”,把血栓兜住“勾拉”出来。

近日,一位七旬太婆刚开始只是脸麻最后却致偏瘫、神志不清,被紧急送至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经诊断,该太婆为基底动脉尖部的急性脑梗死,情况十分危急。但因基底动脉尖部处血栓不易溶掉,药物溶栓的方法风险较大,也较难缓解病情。

手术小组立即采用国际新式机械取栓手术,往患者血管里送入“自动伞”,于大腿根部处穿刺,利用微导管,将一个可像太空飞船一样进行二级分离的支架送入血管,拉出血栓。这标志着我省脑中风治疗已进入“拉栓时代”。

突发脑梗死,七旬老人倒床难起

张太婆今年76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5号,她白天在做家务时便感觉有些眩晕,因天热打开电扇吹了一会儿,后来便感觉左脸和左侧肢体都有些麻木,以为是受凉面瘫了,打算第二天到医院看。

没想到,凌晨四点起来上厕所发现左侧无力双眼也视物模糊,她赶紧躺回床上,过了半个小时感到左边身子完全不能动了。直到儿女醒来喊老妈,才发现这一情况,赶紧送至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该科副主任吴辉对其进行了脑部CT检查发现,张太婆的偏瘫是因为血栓堵塞血管,导致急性脑梗死,也就是常说的“中风”。吴辉当即详细评估,发现太婆脑内的血栓,已将其右侧大脑后动脉完全堵死。这意味着,如不尽快将血栓取出,恢复供血,大脑组织将大面积坏死。张太婆不仅可能永久偏瘫,甚至可能长时间昏迷不醒或死亡。

血管里“放伞”,拉出一个蚕豆大血栓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NICU主任吴辉决定,立即将张太婆转入介入科手术室,对其进行“机械取栓术”。这是从国外引进的新型治疗方法,原理就是用一根微小的导管伸入脑血管中,通过导管将“自动伞”在血栓内打开,待“伞”兜住血栓,再将血栓勾拉出来。

然而,血管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有破裂的危险。医师还必须精准地找到血栓的位置,从而将它“拉”出来。

手术小组在张太婆的大腿根部开了一个口子,将一根微导管伸入血管里,手持导管,边看造影边控制导管方向,带着“自动伞”小心翼翼地探入,终于将导管伸入了闫太婆的脑动脉。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血管内的血液不停流动,要想准确无误地将导管内的“自动伞”准确射入血栓处谈何容易?经过几次尝试,手术小组探明了血栓位置,将导管定位在血栓前端,射出了“自动伞”。

随后,“自动伞”释放撑开,牢牢勾住了血栓。几分钟后,手术小组将导管慢慢收回,闫太婆的蚕豆大小血栓,被顺利拉取了出来,血流随即通畅起来,基底动脉尖部全部开通。

截止到昨天下午,闫太婆的病情稳定,脱离危险,躺在病床上,左腿知觉恢复并能动了。

治中风进入“拉栓时代”,机械取栓成新标准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吴辉介绍,目前机械取栓已成为国际上最前沿的治疗中风新方法。该院已于去年开始采用此方法,而今年全球都在悄然兴起“拉栓”运动。而在2月美国举行的国际卒中大会上,Kyra Becker教授呼吁各国应尽快进入机械取栓的新时代。

之所以如此提倡“拉栓”,吴辉表示,由于脑内大血管栓塞药物开通率低,仅为35%,而机械取栓开通率可达80%以上,而快速血管内治疗能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和降低死亡率。而即使血管重度狭窄导致的血栓,“自动伞”还可以像太空飞船一样进行二级分离,解脱支架,撑开狭窄血管,保持血管开通。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吴辉提醒,最近天气渐渐转热,但昼夜仍有一定温差,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不能忽视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连日来,该科已接诊多起类似案例。而张太婆得以转危为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人及时发现了她的异常,在3小时内将她送进了医院。

脑中风患者最重要的就是和时间赛跑。如在短时间内疏通血管,这部分脑细胞可迅速恢复,不易留下后遗症。时间越早,方法越多,治疗风险越小,恢复情况还越好。

因此,若家中有人忽然出现了头痛、头晕、口角歪斜、神志不清、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行走困难、走路摇晃等情况,一定要多多留心,考虑脑中风的可能,并立即送医就诊。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